最近分享了很多漫画系列教程,很多粉丝反馈,很受益,内容很干。
但是依旧有很多粉丝留言,公众号一直没有流量。
我想起了自己刚开始做号的那段日子。
那时候我也以为,只要内容写得好,粉丝自然就会来。
结果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做公众号,除了内容本身,其实还最重要大家不知道的“隐形规则”。
方向不对,努力白费。
今天我想跟你聊聊做公众号的几个残酷真相。
这些都是我做公众号一路踩的坑。
每一个,都足以让人败北。
真相一:垂直定位比你想象的更重要
很多人做公众号,今天写职场,明天写情感,后天又开始分析热点。
这样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平台不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。
公众号的推荐机制是基于标签匹配的。
如果你的内容乱七八糟,平台无法给你打标签。
自然也不会把你的文章推给精准用户。
我见过一个博主,写了一年多,什么都写。
结果什么都没做起来。
后来他专门写存钱攻略,3个月粉丝就破万了。
道理很简单: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读者更愿意关注。
想要平台给你推流,你必须在某个垂直领域持续输出。
这样平台才知道,遇到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用户时。
应该把他们推给你。
真相二:500粉丝是道分水岭
很多新手不知道,公众号有个关键节点——500粉丝。
只有达到500粉丝,你才能开通流量主。
开始通过广告变现。
而要达到这个数字,对新手来说可能需要1-3个月的持续更新。
这期间,你要承受长期的零收入。
还要面对起起伏伏的数据打击。
大部分人就是在这个阶段放弃的。
更残酷的是,即使你达到了500粉丝。
也不意味着就能躺着赚钱。
流量主的收益跟阅读量直接挂钩。
没有阅读量就没有收益。
这就是为什么,很多人开通流量主后,每天收益还不到一块钱。
真相三:爆文有套路,但套路会失效
做过一段时间公众号的人都知道。
爆文是有套路的。
比如标题里加上“残酷真相”、“99%的人不知道”这样的词汇。
往往能提高打开率。
内容上,情感共鸣比干货分享更容易传播。
但这里有个问题:套路用的人多了,效果就会递减。
去年很火的“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”这个标题结构。
现在基本没什么效果了。
读者看多了,自然就免疫了。
真正厉害的博主,会在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。
他们会研究同领域的爆文,分析为什么火。
然后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表达。
抄袭套路只能让你及格,想要优秀,必须有自己的思考。
真相四:平台流量周期性波动
很多人以为,只要进了流量池。
就能一直享受流量红利。
这是个误区。
公众号的流量是有周期的。
可能这个月你的文章篇篇过万。
下个月就回到几百阅读。
这很正常,不是你做错了什么。
平台不可能一直给某个账号导流。
它要保持生态平衡,让更多创作者都有机会。
我见过一个10万粉丝的大号。
有段时间文章阅读量突然暴跌,从2万掉到1000。
博主以为自己被限流了,各种分析原因。
结果过了一个月,流量又回来了。
面对流量波动,你要做的不是焦虑,而是继续输出优质内容。
只要内容质量在线,流量迟早会回来。
真相五:AI工具改变了游戏规则
现在很多人用AI写文章。
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。
但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:同质化内容越来越多。
平台对原创性的要求更高了。
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也更挑剔了。
纯粹靠AI生成的文章,很难打动人心。
聪明的做法是把AI当助手,而不是替代品。
用它来优化文章结构,润色语言表达。
但核心观点和情感表达,还是要靠你自己。
我现在写文章,会用AI帮我分析同领域的爆文特点,。
然后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来创作。
这样既提高了效率,又保持了个人特色。
写在最后
做公众号这件事,说难也难,说不难也不难。
难的是,你要在99%的人都放弃的时候坚持下去。
你要承受长期的低收入甚至零收入。
你要面对数据的起起伏伏。
你要在质疑中继续前行。
不难的是,只要你方向对了,方法对了,时间够了。
结果不会太差。
AI时代,内容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,但做出好内容的门槛越来越高。
如果你真的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,记住这几点:
选定一个领域深耕,不要什么热门写什么。
给自己至少6个月的试错时间,不要指望1个月就看到结果。
持续学习和优化,关注数据背后的逻辑,而不只是数字本身。
最重要的是,保持初心。
你为什么要做公众号?
是为了表达,为了影响他人,还是纯粹为了赚钱?
不同的初心,会让你在这条路上走出完全不同的轨迹。
相关资料获取:扫一扫添加微信关注我!